纪录港讯 日前,北京国际( jì)电影节·第30届大学生电影( yǐng)节学术论坛“向光而立:中( zhōng)国电影30年与中国式现代( dài)化新征程”在北京举办。专( zhuān)家学者、产业工作者共同( tóng)回顾大学生电影节伴随( suí)中国电影发展的三十年( nián),聚焦推动中国电影进入( rù)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行( xíng)业议题。

“中国电影现代化( huà)之路:多维视野与前瞻思( sī)考”主题论坛由北京师范( fàn)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( fù)院长、影视传媒系教授、中( zhōng)国文艺评论(北京师范大( dà)学)基地执行主任杨乘虎( hǔ)主持,来自学界、业界的8位( wèi)专家围绕论坛议题进行( xíng)主题发言。
北京师范大学( xué)资深教授、艺术与传媒学( xué)院首任院长、中国文化国( guó)际传播研究院院长、北京( jīng)大学生电影节创始人黄( huáng)会林在主题发言《浅谈中( zhōng)国电影“出海”的长效影响( xiǎng)力提升》中分享了以国外( wài)受众为调研对象的中国( guó)电影国际传播调研成果( guǒ),通过分析近10年5557部中国电( diàn)影,总结出国际传播影响( xiǎng)力较高的中国电影四大( dà)特征:聚焦全人类共同价( jià)值;关注国际流行思潮与( yǔ)世界性议题;情绪表达更( gèng)具凝练特质;巧妙“借力打( dǎ)力”。
导演、编剧尹力在主题( tí)发言《中国电影正青春,向( xiàng)未来》中表示,中国已经在( zài)硬件上做到了电影大国( guó),如何做到电影强国是电( diàn)影人的重要使命。作为中( zhōng)国电影的未来,年轻创作( zuò)者需要将视角聚焦现实( shí),挖掘更多不同的解读、理( lǐ)解和表达方式;同时也需( xū)要思考如何在元宇宙、区( qū)块链、人工智能等高科技( jì)赋能下,实现电影工业的( de)跨越式发展。
中国文艺评( píng)论家协会副主席、中国电( diàn)影家协会副主席、清华大( dà)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( shòu)尹鸿在主题发言《艺术创( chuàng)新与观赏效果:三十年的( de)双向奔赴》中指出,艺术创( chuàng)新是探索电影可能性的( de)先锋队,观赏效果对于提( tí)高电影与观众之间的接( jiē)触能力有巨大帮助。他认( rèn)为,新主流电影的发展需( xū)要形成艺术创新与观赏( shǎng)效果之间的“双向奔赴”、梳( shū)理好适应观众和引导观( guān)众的辩证关系,把主流价( jià)值、主流观众和主流商业( yè)元素集中在一起,形成“好( hǎo)的电影”和“好看的电影”的( de)双向结合。

中国高校影视( shì)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、“长( zhǎng)江学者”特聘教授胡智锋( fēng)在主题发言《温暖现实主( zhǔ)义是新时代影视创作的( de)必然选择》中指出,“温暖现( xiàn)实主义”之所以是新时代( dài)现实主义文艺创作的必( bì)然选择,是因为它能纠正( zhèng)“灰暗现实主义”与“悬浮现( xiàn)实主义”的不良倾向。温暖( nuǎn)现实主义并不回避社会( huì)矛盾,但一定要从中挖掘( jué)积极的正能量,给观众带( dài)来思想和情感的抚慰与( yǔ)温暖,而不是呈现消极的( de)问题本身。
北京师范大学( xué)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、教( jiào)育部戏剧与影视学类专( zhuān)业教指委主任周星在主( zhǔ)题发言《中国式现代化电( diàn)影发展视野:大学生电影( yǐng)节30年五位一体特色概论( lùn)》中回溯了大学生电影节( jié)发展的30年历史,从五个方( fāng)面概括了这一青春品牌( pái)的特色以及对中国电影( yǐng)发展的贡献,包括聚焦中( zhōng)国电影的立足点、评判标( biāo)准的开创性与创新性、独( dú)树一帜的学术氛围等。
北( běi)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( zhǎng)、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李道( dào)新在主题发言《中国电影( yǐng)主体性的整体转型与当( dāng)代面向》中以中国电影史( shǐ)的宏阔视野探讨了一个( gè)多世纪以来中国电影的( de)主体性状况。他指出中国( guó)电影主体性的当代面向( xiàng),即面向世界、面向未来的( de)中国式现代化之路,是一( yī)条中国电影摆脱一元主( zhǔ)体和独断论,并持续创新( xīn)、生生不息的道路。

博纳影( yǐng)业集团行政总裁、广州市( shì)电影家协会主席蒋德富( fù)在主题发言《行而不辍,未( wèi)来可期——大影节见证30年中( zhōng)国电影的发展》中表示,在( zài)全球化、互联网、人工智能( néng)飞速发展的时代大背景( jǐng)下,电影的语言、观念、受众( zhòng)、环境,甚至电影的边界正( zhèng)在不断被打破、刷新和重( zhòng)构,电影行业需要在着眼( yǎn)整体、长远、根本之下,推进( jìn)中国电影的进一步改革( gé),实现中国电影高质量、可( kě)持续发展。
万达影视传媒( méi)有限公司总经理尹香今( jīn)在主题发言《融合·创新·定( dìng)制化——精准打造优质国产( chǎn)影片》中认为,后疫情时代( dài),电影观众的构成及消费( fèi)习惯均发生了潜移默化( huà)的变化,包括女性观众在( zài)影院中的比例逐渐提升( shēng),观众的消费行为向双休( xiū)日和节假日集中,三四线( xiàn)城市下沉用户更为积极( jí)地涌向影院等,这其中蕴( yùn)含着一些新的机遇和趋( qū)势。例如非典型性的类型( xíng)融合造就了“新电影”类型( xíng)的诞生,满足观众新鲜感( gǎn)的同时为市场带来新的( de)生机。

在“中国电影评论的( de)历史与现状”圆桌论坛中( zhōng),中国电影资料馆文化研( yán)究部主任、研究员左衡,中( zhōng)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( xué)院教授索亚斌,中国评协( xié)新媒体委员会秘书长、中( zhōng)国电影评论学会秘书长( zhǎng)胡建礼,中国电影资料馆( guǎn)副研究员沙丹围绕“历史( shǐ)维度下中国电影评论的( de)民族化根基”“新时代文艺( yì)评论、观众、创作者的关系( xì)”“新兴媒介技术视角下大( dà)众影评崛起影响”等议题( tí)阐述了自己的观点,该论( lùn)坛由北京师范大学艺术( shù)与传媒学院影视传媒系( xì)主任、教授陈刚主持。

在“中( zhōng)国电影评论的发展前景( jǐng)”圆桌论坛中,中国传媒大( dà)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李玥( yuè)阳、北京电影学院助理研( yán)究员王垚、北京师范大学( xué)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李( lǐ)宁、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( yuàn)讲师白惠元围绕“技术化( huà)生存与本体观照”“新时代( dài)的舆论场域与话语建构( gòu)”“从评价体系变革到文化( huà)反思”等议题展开热烈讨( tǎo)论,该论坛由北京师范大( dà)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( jiào)授陈亦水主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