把手放在喉部,感受喉咙( lóng)的震颤,努力挤出气流,发( fā)出一声“好听”。他的声音嘶( sī)哑难辨,实在称不上悦耳( ěr),像动物发出的哀鸣。
这是( shì)男主角小马唯一的一句( jù)台词,也是全片情感浓度( dù)最高的时刻。当我们失去( qù)听觉,该从何了解这世界( jiè)的动听之处?当我们失去( qù)说话的能力,又该如何表( biǎo)达对生活的眷恋?电影《不( bù)说话的爱》讲述的是听障( zhàng)人士的生存状况和情感( gǎn)世界,通过小马和女儿木( mù)木的生活,呈现听障人士( shì)的苦与乐,痛与爱。
拍聋人( rén)群体的故事,视角的选取( qǔ)决定影片成败。如果从小( xiǎo)马的视角去讲述,面对听( tīng)人占大多数的观影受众( zhòng),容易有“卖惨”之嫌,也很难( nán)表现聋人的隐忍。如果选( xuǎn)取一个局外的听人作为( wèi)讲述者,又容易产生居高( gāo)临下的怜悯。女儿木木是( shì)一个很好的切入点,她是( shì)听人,却不是一个外来者( zhě),她天生就来自聋人的世( shì)界,是沟通有声世界与无( wú)声世界的信使。她聪明伶( líng)俐,性格讨喜,帮爸爸谈生( shēng)意,逗爸爸开心。她也爱着( zhe)麻将馆内的所有聋人,关( guān)心他们的健康,帮他们躲( duǒ)过警方的突击检查。她是( shì)聋人们的掌上明珠,是他( tā)们磕磕绊绊生活里的润( rùn)滑剂。有她在,斗殴场面变( biàn)成了交谊舞,麻将馆也成( chéng)了书香世界。
然而聪慧外( wài)向的她,却出现了两次失( shī)语时刻。第一次是入学面( miàn)试,面对老师的提问,她一( yī)概以沉默应对。第二次是( shì)车祸后搬去和亲生母亲( qīn)共同生活,她再次拒绝发( fā)出声音。表面上看,第一次( cì)的失语,或许是因为小马( mǎ)找来的“假妈妈”咄咄逼人( rén),让她感到害怕。第二次失( shī)语,则是车祸后的创伤性( xìng)反应。

但在我看来,木木真( zhēn)正失语的原因,是她始终( zhōng)都把自己当成了一个“健( jiàn)全的聋人”。她在聋人的世( shì)界里生活成长,思维模式( shì)、情感表达与看待世界的( de)角度,完全是聋人式的。她( tā)口齿伶俐,却总是在讲话( huà)时不由自主地配上手语( yǔ);她听力正常,会读书写字( zì),却并不信任语言,而是更( gèng)习惯通过观察别人的表( biǎo)情和肢体动作来形成自( zì)己的判断。无论是上学,还( hái)有搬去生母那里居住,于( yú)她而言不仅意味着要开( kāi)启充满未知的新生活,更( gèng)意味着她从此要进入听( tīng)人的世界——那个她实际上( shàng)并不了解的世界。在这种( zhǒng)压力之下,还是小朋友的( de)她,不自觉地退行到了聋( lóng)人的状态,潜意识里的身( shēn)份认同在此时显现在了( le)躯体上。
木木的两次失语( yǔ)经历,暗示了聋人与听人( rén)之间的沟通障碍,并不只( zhǐ)是单纯的“声音缺失”造成( chéng)的,否则一台助听器或者( zhě)一支笔就可以轻松跨越( yuè)这道沟渠。聋人因为失聪( cōng),无法融入主流社会;因为( wèi)无法融入,不被理解,从而( ér)导致了更深刻的隔阂。能( néng)够打破这道隔阂的,并不( bù)是手语这道媒介,而是听( tīng)人对聋人的看见、了解与( yǔ)尊重。
我曾因为很怕吵,购( gòu)买了降噪耳机,但使用次( cì)数并不多。因为戴上耳机( jī)后的世界太安静了,安静( jìng)得令人发慌,所有的声波( bō)都被隔绝在外,如同身处( chù)孤岛。我担心听不到身后( hòu)飞驰而来的机动车,担心( xīn)无法察觉伸向我背包的( de)扒手。而真正的聋人,恐怕( pà)承受的不安是我的百倍( bèi)千倍。《不说话的爱》通过多( duō)重的“沟通失效”,呈现了聋( lóng)人群体的生存困境。
第一( yī)重沟通失效,就是前文提( tí)到的木木面对听人世界( jiè)时的失语。生理上的缺陷( xiàn),让他们面对听人的世界( jiè)时,既渴望融入又充满了( le)戒备。他们的生活时刻被( bèi)不安与恐惧笼罩,不得不( bù)绷紧神经,谨小慎微。

第二( èr)重沟通失效,是小马和前( qián)妻的婚姻。在这段破裂的( de)婚姻里,并不存在一个坏( huài)人,他们婚姻的悲剧本质( zhì)上就是沟通失效造成的( de)悲剧。木木出生后,同时学( xué)习手语和讲话,并且更偏( piān)爱使用手语。父女二人常( cháng)以手语交流,忽视了手语( yǔ)并不熟练的妈妈。在这个( gè)三口之家的小世界里,手( shǒu)语成了“官方”语言,能够正( zhèng)常说话的前妻反而成了( le)那个被孤立的少数派。导( dǎo)演试图通过前妻的处境( jìng)和木木的经历,暗示聋人( rén)并非只是一种生理症状( zhuàng),更是一种社会处境。
第三( sān)重沟通失效,发生在法庭( tíng)上。安排这场审判戏固然( rán)是为了将戏剧和情感冲( chōng)突推向最高潮,但同时也( yě)揭示了聋人生存困境中( zhōng)最尖锐的那一面:在这个( gè)依赖语言为自己辩护的( de)场合,无法开口说话的他( tā)们,该如何为自己辩解,如( rú)何获得公正的审判?至此( cǐ),影片也从讲述父女之情( qíng),升华到了一个更具有社( shè)会意义的高度。
有段时间( jiān)我很沉迷舞剧,相比话剧( jù)和音乐剧,舞剧总是更能( néng)让我沉浸和动容。作为一( yī)个文字工作者,我时常思( sī)考,是否话语和文字并不( bù)是表达的必要条件?剥离( lí)了话语和文字后,表达是( shì)否可以变得更加真诚?关( guān)于这一点,《不说话的爱》通( tōng)过种种对照表明了一种( zhǒng)立场:先天失聪的人,能够( gòu)理解什么是“好听”;隐忍不( bù)发的人,藏着最汹涌的情( qíng)感;聋人世界里伶牙俐齿( chǐ)的女孩,在听人的世界里( lǐ)却屡屡失语;靠嘴皮子谋( móu)生的律师,却只是个插不( bù)上话的骗保工具人。

话语( yǔ)和文字可以矫饰,可以扭( niǔ)曲现实,可以巧言令色,就( jiù)像影片中骗保的车行老( lǎo)板和猥亵女员工的餐饮( yǐn)店主。而爱与善,没有了矫( jiǎo)饰与巧言,反而愈显真挚( zhì)炽烈。机场厚厚的玻璃墙( qiáng)隔绝了声音,但那无法自( zì)控奔向彼此的跑姿,那急( jí)切乱舞的手臂,哪里还需( xū)要任何注解。